当前位置:首页 > 专题研究 > 特色小镇

特色小镇


一、定义

       国家发改委2021年对特色小镇专门进行了解释:特色小镇是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先行探索形成的现代经济布局形态,规划用地面积一般为几平方公里的微型产业集聚区,既非行政建制镇、也非传统产业园区。特色小镇依托不同地区区位条件、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,重在培育发展主导产业,具有细分高端的鲜明产业特色、产城人文融合的多元功能特征、集约高效的空间利用特点,是产业特而强、功能聚而合、形态小而美、机制新而活的新型发展空间。

       2000年前后,中国开始提“城乡一体化”,2005年、2006年提出新农村,十八大之后又提出生态文明美丽乡村,2016年、2017年提出特色小镇,这一系列理念都是城乡一体化理念的衍生品。所以,特色小镇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。特色小镇是一种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的创新经济模式,旨在通过培育和创建具有产业特色、人文底蕴和创新发展能力的小镇,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。


二、背景

       特色小镇的概念起源于浙江,并在2014年在杭州云栖小镇首次被提及,随后在2016年得到住建部等三部委的力推。这种模式是在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,通过“非镇非区”的新理念和“三生融合”(生产、生活、生态)以及“四位一体”(产、城、人、文)的新模式,加快培育和创建一批能够彰显产业特色、凸显人文底蕴、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特色小镇。截至2018年2月,全国两批特色小镇试点数量达到403个,加上各地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,总数超过2000多个。

       中国第一批特色小镇广西有柳州市鹿寨县中渡镇、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、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、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。

       第二批有河池市宜州市刘三姐镇、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、贵港市桂平市木乐镇、南宁市横县校椅镇、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、桂林市兴安县溶江镇、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、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、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、钦州市灵山县陆屋镇。


三、发展方向

       特色小镇的建设旨在通过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,带动经济发展,吸纳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,提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,创造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。这些小镇不仅促进了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,同时也是搭建城乡发展一体化基本平台的重要举措。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坚持突出特色,防止千镇一面和一哄而上;坚持市场主导,政府重在搭建平台、提供服务,防止大包大揽,以产业发展为重点,依据产业发展确定建设规模,防止盲目造镇。

       特色小镇的类别多样,包括文化传承型、产业型、国际型等,涵盖了休闲旅游、商贸物流、现代制造、教育科技、传统文化、美丽宜居等多个领域。这些小镇通过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和产业特色,成为引领全国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力量。

特色小镇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。

       2000年前后,中国开始提“城乡一体化”,2005年、2006年提出新农村,十八大之后又提出生态文明美丽乡村,2016年、2017年提出特色小镇,这一系列理念都是城乡一体化理念的衍生品。特色小镇的城乡一体化,一是基础设施的一体化,提升乡村的基础设施,比如道路、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。二是优化产业布局、提高它的生态水平、完善人居条件、保护乡村文化,以实现教育、文化、设施资源的一体化。

特色小镇的核心是特色产业,而小镇的建设最重要的因素是人。

       有了特色产业,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,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发展特色小镇。在当前的国情下,中国更多的小镇还是农业占主导。特色小镇的建设未来通过产业链不断扩升和提高,大幅度提升第二产业食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休闲旅游业,以及相关衍生品的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,这是我们国家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。

特色小镇的另一核心是宜居,宜居的核心是良好的生态环境。

       特色小镇是未来城乡一体化的生态源。当前中国的小镇和乡村农业面源污染严重,随着雨水径流这些农业面源污染直接导致了流域污染,对中国的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破坏。随着未来城乡一体化以及特色小镇的大力建设,特色小镇的生态环境将带来颠覆性的改善。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源,为国家的生态环境带来良性循环。

       今后中国的特色小镇形成将会走两个方向:一是朝国际化方向发展,让小镇的环境水平、人居水平、文化水平、产业水平国际化。目前云栖小镇、基金小镇已经在往这条路上走。二是本土路线,拥有非常深厚的乡土文化,随着“中国梦”的实现,更多的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小镇将得到发展。这两个方向都需要深厚的文化内涵,同时包含生态哲学、生态美学、生态艺术。自然文化与乡土生活建筑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进行融合。